中医专家谈养生----之药食同源话痛经
中医专家谈养生
---之药食同源话痛经
小编语:
养生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可并不是每个人对养生都有很全面的了解,也不是每个人认为对的养生方法就是正确的。中医养生来自于古代精华医学,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怎么养生最有效呢?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中医专家一起,学习中医养生的保健方法吧!
每逢佳节,医院门诊会有许多肠胃病患者,大多数是因为节日期间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等饮食不当引起的。这让我想起2010年,跟随老师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海南举办的经方论坛,开幕式上见到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等许多中医大家,他们虽然都已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仙风道骨。会后,我们参观了当地的长寿村,发现当地百岁老人非常普遍,九十岁是年轻人。为什么他们会保养的这样好呢?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形体偏瘦,生活规律,饮食清淡,性格随和,懂得调摄情志,其实这也符合中医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法则,所以他们能形与神俱,百岁乃去。这里的“食饮有节”显然不可能是大鱼大肉等高蛋白食物,而是对饮食的一种节制,常年保持半饥半饱的状态,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蕴藏在生活中的智慧----药食同源。长寿村的老人,常年用火麻油烹调食物;曾经有报道,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每天早晨吃三片经过醋浸泡的姜片,而生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药食同源中用到的食材。生活中的药食同源,如果运用得当,是事半功倍的。
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未病上有系统的理论,药食同源更是源远流长。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中的“味”就是食物。《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2002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的物品有87中之多。食品与药物一样,食品与食品、食品与药物也存在相生相克的现象,一方面,食与药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保养身体、共同治疗疾病。临床诊治患者,在辨证论治的同时,根据不同疾病,提出不同粥疗、汤疗、热疗等饮食方案,另一方面,有些药物在服用时要忌食某些食品,如辛辣、寒凉的食物;跟师出诊时,每每看到老师对病人再三嘱咐:“要早睡早起、热汤热水、半饥半饱”的养生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医注重保护脾胃的理念,其实,"药食同源,事半功倍”,合理饮食足以保护健康,延长生命,治愈疾病。下面,为大家介绍几个跟师中学到的几个常见病的药食同源处方。
痛 经
痛经为一种自觉症状,以临经腹痛为主症。宋《妇人良方》中:“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之气,客于胞络冲任。”患者身体虚弱、劳累,于经期中饮冷、受寒而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形成痛经。现在不少年轻女性喜欢看美剧,模仿剧中人物穿戴,不论季节如何变换,平时衣衫单薄,爱穿露脐装,冬天露脚踝,喝冷饮,不注重保暖,等月事来时,痛苦不堪。殊不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西方人不论生长环境还是饮食结构,完全不同,因此,生活习惯也不相同。 痛经无不与肾、肝、脾有关,或是肾气不足,虚寒内生,经血内滞;或是肝气不疏,气滞血瘀;或是脾失健运,气血两虚,胞脉失养。
治疗方剂:温经汤
食疗处方:饮食上提倡药食同源,一切以热为主,以汤为主,以汁为主的食疗原则。叮嘱患者平时注意保暖,吃煮水果、喝热牛奶,推荐吃杂米粥。
杂米粥原料:红豆、黑豆、黑芝麻、核桃肉、板栗、小米、粳米。
做法:将上述原料等份,加入2倍的水,泡制2小时,武火开后,文火熬制,每天一碗。
按语:俗话说:“糜粥自养”。粥,又称“糜”,早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开始作为药用,《史记》中记载: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 “养生”的层次。粥中的红豆,也称赤小豆。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调经通乳。用于妇女经闭或经水淋漓不净。黑豆,活血解毒,祛风利水,补肾滋阴,调中下气,健脾止汗,养肝明目。用于水肿胀满,消渴腰痛。黑芝麻,性甘,平。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通乳,益肝养发,用于身体虚弱,贫血萎黄,津液不足。动物实验表明,芝麻对子宫有兴奋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有增加血细胞容积的倾向。核桃,性甘,温。补肾固精,温肺定喘,润肠。用于妇女痛经,血崩,腰痛脚弱,小便频数,大便燥结。据研究,50g核桃的营养价值等于 500g牛奶或250g鸡蛋。

连线专家
施学清 副主任医师。辽宁省中医药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师从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升平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黄褐斑、痤疮、脱发、白癜风、酒渣鼻等诸多颜面皮肤疾患,参加并总结导师诸多科研及临床工作十余年,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