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秋分,这些养生要点要记牢!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量:

秋分,这些养生要点要记牢!

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分”即为“半”,示昼夜平分之意。近日,针对秋分节气的物候常识、气候特点和养生要点,听听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韩志强怎么说。

医学指导

物候 一场秋雨一场寒

秋分三候: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
北方冷气团开始集结,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养生 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持续“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黄帝内经》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要想持续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韩志强主任介绍,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潜力。

饮食 防秋燥养阴益气

秋分过后,宜收不宜散,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也缺少水分,所以容易出现秋燥,而防治“秋燥”养阴益气是关键,养阴可防止肺燥,益气可温养肺气。秋分节气可多吃养阴益肺的食物,如百合、莲子、藕、银耳、梨、蜂蜜等。及时补充人体的津液,可以达到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成效。还可以多吃些胡萝卜、芝麻、木耳、百合粥、甜浆粥、牛乳粥等清补食物。也可以用麦冬和胖大海泡水,作为代茶饮,清热利咽润肺。

韩志强主任认为,除了润凉燥,秋分还是养阴补肾的好时机,在饮食上可多选择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滋润养阴,比如红枣、山药、银耳、枸杞、黑芝麻、核桃等。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辣之品。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良方。秋分是昼夜平分的节气,也就是平分了阴阳。养生时也要注意阴阳平衡,不盲目进补,饮食均衡,不可过量。

运动 动静结合 不宜大量出汗

《黄帝内经》介绍:“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要格外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建议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八段锦、五禽戏等,既达到锻炼身体目的,又不宜大量出汗。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心,有助于心身康泰。平时可适当用冷水洗脸对预防外感风寒有一定效果。秋分节气夜愈深,寒气愈重,而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适时增减衣物,防止外寒侵袭。

情志 保持安宁从容应对

在精神养生方面,秋分时节,气温渐降,树叶渐趋枯黄凋零,对人的情绪容易造成影响。这个时节,老友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从而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秋分时节,听着舒缓轻快的音乐,读一些修身养性的书,对情绪的调节很有好处;书法、绘画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登高望远,也能够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