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越贵越好?关于中药的5个误区一定要了解
中医药是我们的民族瑰宝,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许多经典药方。但是如果使用不得当,就会大大影响中药的治疗效果。那么,在中药使用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误区一:中药越贵越好!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但在中药材方面有时却并不适用,“贵”只是意味着稀缺,却不代表疗效更好。
首先,中药材讲究药性和配伍,如黄芪,红枣,天麻,枸杞等平价药,是构成许多经典药方的基础,我们要意识到药价有高低,药性无高下。其次,中药讲究一人一方,适合自己才最好,贵的药材也许大补,但体质的阴阳寒热每个人都不同,盲目选贵药很可能适得其反。
举例来说:我们常常听说,有人吃人参或鹿茸,吃到流鼻血,吃到发热失眠等状况,这就是中药的“虚不受补”现象。所以,对于大家来说:听从医嘱,对证下药,才是聪明的选药之道。
误区二: 老药方肯定靠谱
不可否认,许多传承千年的经典古方,正是中药最宝贵的价值所在。但很多人都一知半解,不知每朝每代都有名医对这些验方进行改良。从扁鹊到华佗,从张仲景到孙思邈,从吴又可再到李时珍,他们的千古名气,并非在于对古方沿用一成不变,相反,他们是在不断创新和补充。对老方子的迷信,也有可能会耽误正确用药,影响获取理想的疗效。
比如,源自宋朝的苏合香丸,现代医药研究人员通过科学技术分析出药方中的有效、有害成分,将含有汞元素的朱砂剔除掉了,改造为麝香保心丸,让其效果更好,同时还进一步降低了毒性。可以说,中药的现代化一定离不开发展的眼光,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
误区三:中医药就是养生的
中药也是药,是为了治疗病证而服用,与养生划等号不仅弄错方向,也是对中药的大材小用。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它包括预防、治疗,养生的三大功能,但是它最大的优势绝对不只是养生。反观中医自古以来就发展出十几个科,内科、外科、儿科、妇科……对现在的疑难杂症,中医也积累了不少治疗经验。
中药治病,必须对证。每味药材都有明确的机理,乱吃一通药效可能适得其反,越养越病。此外,中医的外科也讲究实效,比如“骨折”,中医认为病人虽伤在骨,但体内的气血也会因此失去平衡。因此不仅要从外入手、接骨固定,还要从内入手、调理气血。
误区四:经典名方药力今不如古方
好方还需好药,一般经典名方都离不开药力充足的药材保障,而药材的药力又与种植环境、采摘生产、炮制手段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古代药材一般为天然采摘,造成了很多人对经典名方的药效抱有怀疑。其实,这种今不如古的观念并不可取,如今,中药材种植已经进入科学时代,从选址种植到药材炮制,再到深层加工,都可以保证药材的药效始终保持统一,不会出现某一批药材药效好,某一批不好的情况。在今天,经典名方的药效完全可以保证均衡。
误区五:中药服用剂量越大,起效更快
依然要记住那句话:是药三分毒。在吃药这件事上,不存在“大力出奇迹”,擅自加大中药服用剂量,是在跟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大剂量服用中药,不仅可能打破身体的吸收平衡,还可能造成慢性中毒等可怕状况。写在药盒上的每日服用量,都经过了大量临床数据验证,能够保证药效的最大化及安全性。谨遵医嘱,不急于求成才是正确的服药态度。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认知的五个误区。虽然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也不能一味的贪好、贪多,到头来反而危及自身安全,适量、适当、遵循医嘱才能药到病除,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