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一走路就痛?超声可视化助力诊治足底筋膜炎

发布时间:2024-12-13 浏览量:

一走路就痛?超声可视化助力诊治足底筋膜炎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人遇到“脚后跟痛”(足跟痛)的情况。有的是晨起后下床行走时,出现脚后跟痛,活动一会就缓解了;有的是走路走多了或者过度劳累后,脚后跟就会痛……上述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足底筋膜炎有关。

什么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又称足底跖腱膜炎,是发生于足底筋膜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足底靠近足跟处疼痛,少数可向远端累及足心部位。
       足底筋膜位于足底皮下脂肪的深面,从跟骨内侧结节延伸至五个脚趾的近端趾骨,与足底短韧带及足底长韧带一起形成脚的纵向足弓支撑结构。几乎覆盖整个足底,其跟骨附着处较窄,远段较宽,中心部较厚,内外侧较薄。
       大多数患者,跖腱膜的后1/3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研究表明PF是炎症与退行性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理改变主要是毛细血管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纤维紊乱及钙化形成等。其病变与局部反复的微小损伤、撕裂的修复、组织退变或水肿有关。
       临床上以健身人群、专业运动员以及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过多的体力活动会引起足底腱膜过度紧张,从而引发疼痛,如运动员、老年人“暴走团”。有研究表明,体重的增加也与此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如何诊断?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管敏表示,超声在足底筋膜炎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还可以通过定期的超声复查,观察炎症的消退情况,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超声下观察足底跖腱膜,正常时呈均匀的纤维带状高回声,在止点处筋膜走行略弯曲,由于各向异性伪相可呈低回声,但不增厚。纵切面显示时可测量其厚度,部位在临近跟骨粗隆止点处,正常厚约3-4mm。
       当出现足底跖腱膜炎时,病理改变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腱膜的后面部分,接近跟骨内侧突的腱膜附着处。超声显示受累腱膜明显增厚,厚度>4mm,回声减低、不均匀、纹理不清。CDFI下发病的足底跖腱膜内通常可见点状或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超声微血流成像显示更为明显。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测量跖腱膜的软硬程度。
       管敏提醒,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治愈。如果怀疑自己患有足底筋膜炎,可以到医院超声科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