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百年传承 数字赋能铸就骨科诊疗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7-17 浏览量: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百年传承 数字赋能铸就骨科诊疗新高地

在大连市的医疗版图中,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医术和卓越的服务,深受百姓信赖和认可,成为守护城市及周边地区百姓骨骼健康的中流砥柱。

始建于1917年的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又名大连市骨科医院、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也是国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骨专科医院,骨科作为医院承担骨病诊疗任务的核心科室,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在学科带头人、院长齐志明教授的带领下,学科建设不断提速,在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基础上,相继引进各种先进的理念和高精尖技术,微创化、智能化、精准化已成为学科新的亮点,专业实力和学科影响力与日俱增。

亚专科细化 中西医结合

人无骨不立。骨骼分布于人体全身各个部位,骨病的种类也极其繁多,将大骨科细化为不同的亚专科,才能更好地为患者进行诊疗。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国内较早对骨科进行亚专科细化的医院,目前已经形成了关节及运动医学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手足外科等10余个亚专科,骨病患者完全可以根据患病部位,“按病选科”,实现精准化治疗。各个专科齐头并进,深耕骨科领域开展的多项技术项目,填补了多项东北技术空白,跻身国内先进水平。

近三年来,作为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的高原建设项目,医院骨科投入资金数千万元,用于硬件设备、软件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提升。目前,正高级医生数量占全部医生数量的一半,每年开展的新技术种类超过25个,全年门诊数量、出院数量、三级及四级手术数量均大幅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平均住院日、门诊及住院费用有明显下降。科研方面,近三年来,骨科科研立项共38项,其中国家级横向课题2项,省级课题科研立项1项,市级课题立项3项。医院骨科先后承办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十次学术年会和2025年大连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学术年会等多场高水平学术活动,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病是医院一大特色。2006年骨科被评为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在发展高精尖西医治疗技术同时,骨科广泛使用手法正骨、钢针撬拨、石膏夹板固定、微波针灸理疗、中药汤剂外服内用等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从门诊到病房,中医特色已经深入到骨病治疗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中药溻渍法、针灸、火罐、推拿等中医疗法与西医疗法真正实现了融会贯通。

阶梯化治疗理念在骨科得到了广泛认同,尤其是在对轻微骨折、术后、手术指征不明显及不能耐受手术等患者,骨科通常会采用独特的中医手法复位,再配合服用中药,往往能够收到神奇效果。创伤外科、手足外科等科室收治的一些骨折患者,医生会先考虑中医治疗方式,对于必须采取手术的患者,术前准备与术后康复时,使用特色中药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期限,还能够缓解患者手术后的不良反应,收到加速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手术更微创 治疗更精准

微创化是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骨科也从以往以开放性手术为主,逐步向微创化进展。在今天的二院骨科,微创已经成为多数手术的标配。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保膝联盟成员,东北地区唯一一家挂牌AKUKA东北培训基地,关节与运动医学科针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按照微创保膝理念,采取阶梯化、个体化治疗原则,哪里坏了换哪里。其中,单髁置换保膝手术开展成果尤为亮眼,每年完成手术例数超 600 例,稳居区域领先地位。该手术不需要去除前后交叉韧带,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功能。术后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更大,康复周期更短。此外还开展胫骨高位截骨术等保膝手术治疗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力求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功能。创伤外科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已经实现了常态化,每年完成手术例数位居大连市前列,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微创手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节镜技术是骨科微创化的标志之一,是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断裂、髋臼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肘关节僵硬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关节与运动医学科的肩关节镜微创手术能够实现非全麻、不导尿,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的痛苦;髋关节镜是当今运动医学热点,该科髋关节镜微创技术不仅填补了大连地区关节镜领域的空白,也为髋关节疼痛的微创治疗开启了新篇章。目前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平均每年开展膝、髋、踝、肩关节镜手术超2000例。在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已成为大连乃至东北领跑者。

作为大连市最早引进脊柱内镜、脊柱显微镜等设备的单位之一,脊柱外科从最开始的单通道椎间孔镜,到现在的双通道内镜手术,一系列微创、高难手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也带动了辽南地区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科室还通过国内先进的混合现实技术(MR技术)完成了多例脊柱手术。MR技术为医生的每一刀、每一针提供精确的数字科学依据。通过MR将病灶呈现在医患双方面前,也使术前沟通更直观,深受患者好评。

技术创新 数字化骨科造福患者

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手术、3D打印及现代三维矫正技术、AI术前规划、基于5G通信的医疗数字化智慧服务、个体化运动康复评估与训练……近年来,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紧跟医疗科技进步的潮流,在学科带头人、院长齐志明的带领下,以“数字骨科”为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和前沿理念,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成为了现实。

为了带给患者更精准的治疗,帮助患者最大程度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关节与运动医学科在导航技术和骨科机器人的辅助下,在大连率先实现了术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建模、测量和设计,术中实时调整,精准完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自2020年市二院开展东北三省首例计算机辅助下膝关节置换术中导航技术开始,到2022年引进骨科机器人并成功完成了大连市首例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再到成功完成东北地区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实现了个性化“数字骨科”医疗模式,骨科从手术技术到治疗手段全面迈入“机器人时代”。2024年9月,医院正式成为首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关节外科机器人临床应用联盟单位”。目前已完成超过2000例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实现“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骨科医疗模式,还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满意度。

借助3D打印及现代三维矫正等数字化技术,手足外科的精准、智能、微创手术技术和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3D打印技术,科室相继完成个性化3D打印距骨体置换术、3D打印距骨部分置换术等手术,根据不同病变部位,打印对应假体,为距骨坏死患者解除了疼痛,让踝关节重新“活”了起来。

以人为中心 全周期服务

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医院骨科将治疗目标从单纯疾病修复转向全面关注患者生理功能、心理需求及社会角色恢复,从而实现个性化、人性化的诊疗服务。手足外科率先打造手足踝一体化门诊,实现了病房与门诊的一体化,这种先进的诊疗方式,让病房与门诊患者可以得到同质化诊疗,极大方便了患者,带动患者数量大幅提升。

对于骨病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康复并恢复功能才是最终目的。医院骨科对于术后康复高度重视,采取了手术与术后康复一体化的措施。科室率先推行ERAS(快速康复)管理模式,通过术前心理疏导、术中微创操作、术后营养支持及早期康复训练,确保患者能够更快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康复医生进病房是二院骨科的特色,康复医生、技师与骨科医生从术前开始,一直到术后、出院后,都给予患者康复支持指导。创伤外科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能够节省将近一半,只需要约一个月就可以达到过去两三个月才能够实现的心理与创伤恢复效果。在ERAS理念指导下,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术后患者平均仅需要两三天就可以出院,该科医生将康复方案放在抖音上,患者随时可以观看,患者也可以将自己康复过程录成视频传给医生,由医生进行指导。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单位,骨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一老一小”作为诊疗重点。骨病患者本身年龄就偏大,近年来更有增大的趋势。80多岁老人在二院骨科看病已经属于常态,90岁以上老年患者也不鲜见,创伤外科每年都有40~50例90岁以上老人骨折手术。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高龄手术患者,骨科都会邀请其他学科开展MDT(多学科诊疗)诊疗,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针对老年多发的骨质疏松问题,除了与内分泌代谢科开展MDT诊疗之后,脊柱外科面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率先在国内开展椎体成形新技术椎体内支架(VBS)技术、经椎间孔穿刺椎体成形术,收治最大年龄的老人高达100岁。针对青少年常见骨病脊柱侧弯,作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防控辽宁地区试点单位,在对全市适龄儿童青少年进行脊柱健康广泛筛查的同时,为体态异常患儿提供规范系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干预方案,帮助孩子们恢复体态找回自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将继续秉承“仁和、进取、传承,创新”的医院精神,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和创新的精神,用爱与责任守护每一位患者的骨骼健康,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齐志明教授(右一)带领关节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