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那曲索县,医疗资源匮乏曾是困扰当地群众的一大难题。多年来,索县人民医院因技术、设备等多方面限制,近6年未能开展三级及以上骨外科手术,当地百姓遇到相关问题,只能选择前往上级医院......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于7月进驻索县,其中来自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外科宗刚医生,还未完全适应,便积极投身骨外科诊疗工作,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为索县骨外科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进驻索县人民医院后,宗刚被任命为医院外科主任,他不顾身体不适迅速投入工作。通过调研他发现,当地因缺乏骨外科专业人才,许多患者不得不辗转至数百公里外的上级医院救治,既耽误病情,又加重经济负担。面对这一现状,宗刚暗下决心:“必须竭尽所能,让索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进藏第两周,宗刚便迎来了首个重大挑战:一名6岁藏族男孩因意外导致双手严重开放性损伤,急需手术。时间就是生命,宗刚立即组织团队,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巧妙化解手术条件不足的困难,凭借丰富的经验成功为患儿实施手术。术后,他密切关注恢复情况。如今,孩子的双手已逐渐康复,家属含泪鞠躬致谢的画面,已然成为他援藏路上温暖的记忆镌刻。


进藏月余,5台手术,锁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一台台手术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开展,他深知,单纯完成手术还不够,更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于是他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按需培养、因材施教,一年半的援助周期在他看来时间非常紧迫,以坚持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为基本,从术前评估到手术技巧,从术后护理到并发症预防,竭尽所能、倾囊相授。


多年的外科工作经历让他习惯了电话24小时待机,无论多晚,只要医院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高原的星光见证了他的坚守,当地的同事们表示:“宗刚老师来了之后,遇到外科患者我们心里踏实多了。”
面对赞誉和认同,宗刚却谦逊地表示:“作为一名医生,能为藏族同胞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是我最大的荣幸。”


从大连到索县,跨越千山万水;从手术台到病房,心怀医者仁心。宗刚医生以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动人的援藏篇章。他的故事也是无数医疗援藏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缩影,更是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