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除了大家熟悉的采样人员、感控人员、还有一群人,每天和病毒“零距离”接触,不分昼夜、连续作战、争分夺秒。他们,就是检验人。他们的战场,就是PCR实验室。作为核酸检测终端环节的“侦查尖兵”,他们通常不为人所知晓,但每一份标本的检测结果,都浸透着他们的默默付出。
他们和时间赛跑!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PCR实验室承担全市部分区域、隔离酒店、重点人群、本院职工及所有入院患者核酸样本检测工作。市二院PCR实验室16人,除1人24小时常驻实验室进行全面统筹外,其余15人分成4个班次,人停机不停,24小时昼夜不停忙着检测。
“近日检测量剧增,科室不仅任务重,压力大,还有4名人员支援大检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很紧张”检验科主任曹德生说道。目前PCR实验室最高日检测量达到5000多管,是平时标本量的好几倍。
对普通百姓来说,核酸检测就是排队、采样、等待结果。可对核酸检测人员来说,采样完成,这才是他们工作的第一步。
样本接收、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判断……每一份样本检测,都要经过繁琐的几个步骤,每个班次耗时5-6小时。
开盖、加样、裂解……核酸提取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会带来包含病毒的气溶胶。而他们自己与病毒的距离,也许只有2毫米——只 隔着两层薄薄的乳胶手套。
N95口罩、护目镜、手术衣、隔离服、防护服、靴套、双层手套……市二院“侦查尖兵”们全副武装的像一个大“雪人”,顶着比室外要高上10℃左右的环境,工作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不能离开实验室,一轮检测下来,对体力和脑力都是极大的消耗。
这是一群无畏的“逆行者”!
在负压环境下长时间戴口罩时间带来的缺氧感,护目镜下被压得生疼的耳朵,反复重复相同的动作带来的腱鞘炎、肩周炎、腰痛,长时间闷热潮湿引起反复发作的湿疹……忙碌起来,这些身体上的不适早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他们只有一个信念:
最准确最快速地完成检测
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

午夜时分,疲倦的城市结束喧嚣,市二院医院检测实验室却依然灯火通明,活跃着医护人员的忙碌身影。陪伴他们的只有苍白的灯光、仪器设备的蜂鸣声。
“ 别采访我 科里其他人都非常辛苦”
凌晨12:30分,随着新的一批样本送来,检验科副主任于小汇全然不顾自身的疲惫,放弃休息主动投入到新一轮的班次中。这个时间段,是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考验。当大家在酣然入睡的时候,他却在高度紧张的“安静”中,精准的完成每一份样本的检测。这时候的他,已经全然忘记了长时间泡在手套里手上加重的汗疱疹,也忘记了家里平时需要靠他照顾的身体不好年迈的父母。

他像航天员一样全神贯注、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紧盯试管的双眼布满了血丝。为保证样本随到随检,24小时待命已成为他近段工作的常态。
“ 我是党员,只要疫情在,我就肯定会在这里坚守!”
在接到支援PCR实验室通知的时候,“我去!”几乎是下意识的,市二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张姗第一时间发送完这几个字后,转身,当她看见了桌子上孩子的感冒药时,一丝不舍还是从心间略过。但她考虑不了太多,因为疫情当下,张姗首先是一名党员,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后才是一名母亲。支援PCR实验室、支援大检医学检验实验室……每次疫情来袭,她都会冲在前面。张姗的爱人是医大二院检验科人员,夫妻俩就这样“丢掉”为人父、为人母的身份,化身“白衣战士”,放开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照顾孩子的事情也只能交给老人去做。在叮嘱婆婆给孩子按时吃药后,张姗便从家里出发,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中。
“ 既然选择了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
PCR实验室组长罗迪,除了数据上报,外联沟通、全面质量把控、阳性标本复核等,还要随时做好实验室检测的替补工作,他每天工作都忙到凌晨三四点。因为担心疫情有反复,罗迪在本轮疫情来临之前,就住在了医院。临出门前,他三岁的女儿问她“爸爸,又要出差吗?”罗迪的女儿自出生起,爸爸就一直奋战在疫情前线,对于爸爸收拾行李箱,她只知道,爸爸又要出差了,很多天才能回来。“她都习惯了,所以并没有太多哭闹”罗迪心酸地说。
工作虽然很辛苦,很劳累,但没有一个人掉过队。说起PCR的“战友”,检验科副主任张宁宇说:“PCR实验室里最大的同事49岁,最小的24岁,工作起来赶都赶不走的,让我很心疼……”
虽然没能一一说出他们的名字、呈现他们的事迹,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坚持继续奋战在抗疫一线,这些“离病毒最近的人”他们肩上有责,心中有光,他们坚守在我们看不见的“战场”,敏锐捕捉一切危险因素,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大白”,正用实际行动坚守着医者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