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这是疫情时期的医护工作者们最真实的写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二院人勇挑重担,55名白衣战士们迅速集结成队,他们放弃休息,放弃与家人团聚,义无反顾地冲在隔离医学观察点疫情防控第一线。
在隔离医学观察点这个“密不透风”的地方,他们一丝不苟、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与病毒竞技。据了解,市二院医疗小组主要负责医疗保障工作,这里的工作琐碎而复杂:对所有隔离人员及酒店工作人员进行核酸采样、时时做好隔离人员身体情况统计、登记管理隔离点疫情防控台账、撰写每日工作日志……

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护目镜及面屏,他们便开始了“朝气满满”的一天。
有种担当叫“我是党员我先行”
“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核酸采集,说起来挺容易,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要在8点前采集完毕,这就意味着需要早上四点就需要起床,五点就开始采集,而这时候大部分隔离人员还在睡梦中,但是大家都很配合,让我感觉到了大连团结的力量!”
今年53岁的胸外科主任徐兆华在接到需要支援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是什么支撑着他坚定前行?“除了作为医者的职责,还有心中那面鲜红的党旗”徐兆华主任表示,“作为一名党员,抗击疫情,我责无旁贷;作为科主任,看到年轻的孩子们都奔赴在抗疫前沿,我就更不能袖手旁观了!”

后排左五为胸外科主任徐兆华
有种挑战叫“迎难而上”
“爸妈,小区管控了,我暂时就不回去看望你们了!”在对父母说完这个善意的谎言后,关节与运动中心护士关志鑫便投入到支援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工作中。作为一名感控护士,她要严密把好每一道关,保障酒店内所有人员“零感染”。她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但她内心坦然坚定,不慌、不忙、不乱。在入驻后,关志鑫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查找院感漏洞、严格监督消杀环节、细致回看监控录像、对每一位工作人员及医护人员开展防护培训……这些工作要细之又细,丝毫不能半点马虎。关志鑫练就了“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后立即汇报、进行整改并及时反馈。因为每一批隔离人员来的时间不固定,人次也不固定,她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往往都是酒店人员送来晚餐的时候,她才意识到,自己竟然没有吃午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的中秋节没有家人的陪伴,但是却给了她不一样的经历。“谢谢,白衣天使辛苦了”“祝你中秋快乐”“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你们早点回家”当她护送一批批解除隔离人员离开酒店的时候,关志鑫会和每个人挥手道别。“感觉自己的工作被理解了,鼓励自己坚持到底,一定会胜利!” 与“小家”的阖家团圆相比,“大家”的安全和长久的幸福才是这个中秋节她最盼望的事。

有种坚持叫“昼夜守候”
凌晨3点,耳鼻咽喉科医生高楠从睡梦中惊醒,她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身旁的手机,看看群里是否有@自己的消息。虽然入职才一年多,但她却已经是抗疫战场上的“老兵”,这是高楠第二次支援隔离医学观察点。在到达酒店后,她熟门熟路,快速对接各项工作,对酒店接收隔离人员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部署细节,严格做好防护布局,制定各项工作流程,又督促酒店人员完善通道布局、全面消杀,并进行防护培训。

作为富丽华酒店的医疗组组长,她的电话几乎没有停过,人员协调、临时工作分配、隔离人员沟通、疫情信息核对上报、和疾控的沟通等相关电话,都会打到她这里。为了保持时时在线,她的手机每天从早上开始,就连着大功率充电宝。除此之外,高楠每日还负责大量的数据统计上报及医疗物资配备发放。“一天24小时,我恨不得能掰成两半用”高楠说道。

有种坚韧叫“不服输”
“这三年我一直在规培,没冲在抗疫前线,作为医务工作者,太遗憾了!”创伤外科医生李威在结束三年规培后,回到科室的第一天,在得知支援隔离医学观察点的通知后,他立即报了名,第二天便冲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扛起了医者使命。与隔离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必须做好的功课,“医生,我不舒服,我头晕”“医生,我降压药要吃完了,怎么办”“医生,我睡不着”面对电话那头的声音忧心忡忡的诉求,李威都会尽力解决。除此之外,他还主动为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油鼓劲,关心他们饮食,身体状况,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护长让我去吧,我能行!”护士聂建荣、丛晶、潘丽红、孙健等都已经是50多岁的年龄,但是她们依然要求去前线。在她们负责的隔离医学观察点中,有孕妇、年近八旬的老人、带着幼儿隔离的母亲,还有需定期透析的病人……她们纷纷化身这些隔离人员的“临时管家”,认真坚守岗位,用心为每一位隔离人员送上周到而体贴的“服务”。“我们不输给年轻人!”她们异口同声地说道。

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严格中有温情,琐碎中有温暖。虽然每次的见面都隔着厚重的口罩和防护服,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和长相,但工作人员与隔离人员之间是双向奔赴的爱。

隔离不隔心,一句辛苦了,
一声简单的致谢,
不仅是对医务工作者的肯定,
更是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最大动力,
他们继续穿上白色“战袍”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