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湿热并重,养心重“清静”
大暑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正值“中伏”前后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
大暑有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三候是说时常有大雨出现,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节气骄阳似火,酷暑难耐,气候闷热。这个时候往往容易耗伤心气,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汗出等症状。
大暑起居
1.少在烈日下曝晒,并保证充足的睡眠。高温也能影响人的神经和内分泌调节,使人情绪中暑。
2.选择宽松的浅颜色棉质衣物,方便散热排汗。避免出汗过多耗伤津液,运动后勿贪凉。尤其在汗后,毛孔张大之时,更要避免冷气直入腠理。不宜久居空调室内,适当通风。
3.炎热高温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公园里、小河边、林荫道旁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及时进行水分的补充。
4.高温酷暑使人心情烦躁,精神调养宜以养“静”为主,所谓“心静自然凉”,遇事勿急躁,忌恼怒,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
大暑饮食
大暑时节外湿偏重,湿热易阻碍脾胃气机升降,使之运化失常,因而多食各类谷物、莲子、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等物以健脾化湿。清化暑热,可食绿豆汤、苦瓜等凉性食物,原本脾虚湿盛的人则不宜服用以免折伤脾阳,加重内湿。
夏季时令水果如荔枝、芒果、西瓜等,多为高糖高热量,宜适量服用,补充身体消耗的能量,但不宜多食,加重脾胃负担。
酸梅汤也是夏季佳品,但乌梅为酸涩收敛之品。自制酸梅汤要酌加陈皮等行气之品,滋养生津的同时防止湿气停聚。
大暑养病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大暑节气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阳气最盛之时,机体阳气充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
“三伏贴”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调配温阳助阳药物,贴敷到体表相应的腧穴,达到扶阳驱寒、扶助正气,祛除体内痼疾的作用,从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之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