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机器人系统辅助手术、3D打印及现代三维矫正技术、基于5G通信的医疗数字化智慧服务、中西医结合诊疗双管齐下、个体化运动康复评估与训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技术和前沿理念,在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大连市骨科医院)成为了现实。
作为大连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项目,市二院中西医结合骨外科及康复科借登峰之势创新发展,阔步迈入了学科建设的快车道,全面呈现大连骨科事业的“硬实力”。为全面发挥重点专科辐射作用与医疗服务能力,切实提高群众就医精准匹配度,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开设“重点专科”系列宣传,全面展示学科特色、专业优势和学术影响力。
机器人助力脊柱精准诊疗
脊柱问题并不只事关骨骼,它联通生命中枢,稍不留神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脊柱外科医生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市二院脊柱外科主任慈元介绍,早在2008年前后,医院就率先在大连地区实行骨科专科化,开启脊柱外科专病专治模式。得益于此,科室近年来始终走在国内前列,能够完成脊柱领域几乎所有的手术,脊柱畸形、结核和肿瘤等高精尖手术比肩国内领先水平。

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市二院也在不断探索脊柱微创领域的新理念、新技术。2022年1月,随着团队完成了大连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脊柱微创手术,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成为了市二院的鲜明特色。据介绍,对于椎弓根螺钉置入这项操作,在传统人工置钉时代,术者需要根据患者影像资料凭感觉进钉。如今,智能化机器人系统可在术前提前对置钉进行数字化三维规划,术中机器人可结合三维C臂的实时数据进一步调整,精准无误进行螺钉置入。避免了反复穿刺、透视定位等操作,解决了医生“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的难题,使脊柱手术更加精准、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安全性更高,患者恢复更快。

今年6月,团队上演“科幻大片”,通过混合现实技术(MR技术)完成了多例脊柱手术。MR技术为医生的每一刀、每一针提供精确的数字科学依据。通过MR将病灶呈现在医患双方面前,也使术前沟通更直观。如今在市二院,脊柱患者“足不出科”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高水平诊疗。
深耕微创脊柱内镜技术
微创脊椎内镜技术被视作骨科领域里程碑,与传统动辄20cm切口的开放式手术相比,它只需要7mm的小孔,这意味着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市二院是我市最早引进脊柱内镜、显微镜等设备的单位之一,从最开始只能做腰椎管狭窄等常见病,到如今全面开展颈椎、胸椎管狭窄等高难手术,科室在几代人带领下不断探索始终走在国内前列。

医院先后引进椎间孔镜、脊柱显微镜、全方位动态脊柱核磁共振等先进设备,拥有全市首台超声骨刀,在全国较早开展了全椎体切除术、复杂的颈胸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胸椎管360°减压、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UBE)椎间盘切除纤维环修复、内镜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脊柱显微镜辅助通道下椎管减压术等一系列微创技术,带动了大连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

面对越来越多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为了帮助患者解决痛苦、快速康复下床活动,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椎体成形的新技术椎体内支架(VBS)技术、经椎间孔穿刺椎体成形术,目前收治最大年龄的老人高达100岁。
对于各种脊柱侧弯、后凸畸形,脊柱外科应用3D打印技术、现代三维矫正技术进行系列化、个体化治疗。团队自主研发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技术,更是打开了该病微创治疗的“禁区”。此外为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科室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采取分阶段、分类型的个体化、阶梯化方案治疗常见脊柱疾病。通过针灸、拔罐、中药塌渍、烤电理疗等中医康复手段,配合中西药物进行抗炎、消除水肿、舒筋通络等治疗造福患者。
专家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