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就是命令,党旗就是方向。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有着25年党龄的医技党支部书记、检验科主任曹德生身先士卒,迅速成立临时核酸检测党小组,带领和凝聚检验科全体力量,义无反顾冲锋在防疫最前沿--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
这支队伍共由16人组成,其中有党员9人,入党积极分子1人。疫情来临时,他们保持24小时工作状态,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他们身穿“沉重盔甲”,争分夺秒、坚持再坚持。面对连续超负荷的工作,他们无一人退缩,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用行动书写着党员的担当。
“疫”线锤炼 在抗击疫情中不辱使命
党员罗迪担任应急队负责人,承担PCR实验室管控、技术指导、应急处理任务。自11月4日晚上至今也没回过家,他24小时吃住在实验室,优化工作流程,协调人员和物资,忙得团团转。他爱人是医院骨四科的护士,在疫情期间,两人都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抗疫的一线工作中,不得不把仅2岁的孩子交给家中老人照料。“虽然很想孩子,但我是党员,这时候应该冲上去,只要疫情不结束,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核酸检测超负荷的工作量最考验体力和耐力,每位检测人员都上紧了发条。进入实验室需要三级防护,在里面待的时间长了就会缺氧、疲劳、眼睛不舒服。止痛膏药是PCR实验室每个人的标配,因为加样过程中需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很多人出现了胳膊、脖子酸痛,他们就贴上了膏药来缓解疼痛继续工作。因为长时间穿着密不通风的防护服,不少队员手上和身上都长了湿疹,反复发作、奇痒难耐......然而大家却都笑着说,这是她们的“勋章”。

实验室核心区外围工作同样繁重的,从标本信息录入、核对,配置PCR反应体系、上机进行扩增,曲线判读、数据统计后发布结果、清洁消毒等。李悦慈说“有党员在前面给我做表率,关键时刻我也要冲上去”。几十斤重的医疗废物垃圾,即使是瘦弱的姑娘也有力气拎起。
与时间赛跑的核酸检测样本“转运员”

“老”党员吕大川一直负责核酸样本转运工作,此次也不例外。52岁的他,每日像小伙子一样拎着足有20斤的箱子跑上跑下。为了让后续工作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他每次都仔仔细细清点试管的数量、人次、箱数等材料。吕大川说“要最大程度保证核酸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我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收集到标本转运箱,再把标本转运到核酸检测实验室。”凌晨时分,他往往还在与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标本交接。“真的是很累,但我既是党员又是男同志,多付出点没什么”吕大川说。
斗志昂扬 默契配合的“老铁们”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11月7日晚上,铁岭市核酸应急检测队的10名队员冒雪赶到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支援。这支队伍都是从铁岭市各医院抽调的专业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医务人员,有很多队员都是已经第二次、第三次出征的抗“疫”老兵。队员们在进行简单修整之后,迅速投入到核酸检测工作中。

铁岭驰援大连核酸检测应急医疗队全体人员
第一排从左至右,赵国栋,孙文强,李珺琦,王宝国,刘广旭。第二排从左至右范秀光,田红艳,朱琳,赵雨蒙,赵博。
为提高与病毒赛跑的速度,铁岭核酸检测应急队成员与医院核酸检测室成员一起混编成数个小组,每天四批次进入PCR实验室。凌晨1点多,当大家在酣然入睡的时候,他们却在高度紧张的“安静”中,精准的完成每一份样本的检测。

防护服下,大家都认不清彼此是谁,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彼此配合的默契。铁岭的成员们有了新的称呼“老铁”。很多“老铁们”在完成手头工作后,会继续留下加班,有的甚至连续参与了两个班次的工作。在铁岭检测队的无私协助下,医院的日检测能力提升至5000多管。
旗帜无声,却能鼓舞磅礴斗志;堡垒无言,却能汇聚强大动力。核酸检测实验室是挺立在抗击疫情的前哨,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他们不惧艰难困苦,在逆境中淬炼了初心、磨砺了意志、经受住了考验。作为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27个党小组的一个缩影,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疫情防控一线展现了党组织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