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桑花开,雪山作证。2021年,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陈勇背上行囊、辞别亲人,来到西藏索县,把汗水和智慧洒在雪域高原,用心用情用力改变着藏东大地。
积极开展调研 因地制宜指导
2021年3月入藏工作后,陈勇积极投入到索县人民医院的临床医疗、教学工作中去。初到索县,当地医院艰苦而简陋的工作条件使陈勇一度感到十分的震惊。
医院硬件方面,门诊及病房老旧、配套欠缺,患者住院需要自带被褥;医院至今未通自来水、所有用水依靠护工用塑胶桶从镇上取水点背水;设备落后陈旧,检验科无法完成血型、凝血象、电解质分析、血气分析等基本的常规检验项目,由内地捐助的一台2排CT已属当地医院最昂贵、先进的医疗设备;手术室只有一张老旧的手术床、产科等各科手术共用,麻醉科无全身麻醉设备;缺乏骨科手术基本器械、耗材,更不具备C型臂等骨外科手术专用设备……

医院软件方面,当地医院未划分科室、仍为落后的全科医疗模式;全院临床医生10人,均为全科医生、中专或大专学历,约半数尚不具备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心电图室、影像科尚不具备独立诊断能力,仍需依赖内地援助单位远程会诊。
根据当地医院的现实情况和条件,陈勇提出在援藏医疗的具体工作中必须结合索县实际情况和需求,部署和开展骨外科相应工作。索县位于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的结合部,317国道贯穿东西,山区道路崎岖、路况复杂,因而这里的车祸伤时常发生。陈勇根据索县具体情况,探索建立了医院创伤急救工作制度和标准化创伤急救流程,加强医院骨创伤规范化救治和危重症抢救能力。由于当地藏族群众因其宗教习惯而大多抵触、畏惧手术治疗,陈勇尊重当地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开展了大量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疗效满意,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和欢迎。

针对索县人民医院手术室条件简陋、暂时无法满足多数骨外科手术对设备和无菌条件的要求的情况,一方面陈勇加强对当地医院手术室人员无菌原则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探索暂利用当地医院仅有的克氏针、以“外固定+有限内固定”的方式治疗部分类型骨折,开展手术20余台次;另一方面积极建议、协调当地医院争取内地援助骨外科器械设备,现已争取到骨科专用手术器械一套、C型臂一台,为下一步当地骨外科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交流融汇 书写民族团结篇章
针对由于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加之藏区特殊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习惯,导致高海拔地区关节、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生率高的特点,陈勇积极开展对关节、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发病率和致残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开展早期药物治疗及关节内、外注射疗法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对部分类型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采取神经根阻滞配合中西医药物、物理治疗的综合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针对高原地区骨结核、牧区骨关节布鲁菌氏病多发且致残率高的特点,陈勇积极探索开展骨关节系统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早期预防、早期筛查、早期治疗,以期达到降低骨关节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的目的。

索县完小二年级学生旦增罗布不慎摔伤致右胫骨骨折,当地医生建议转拉萨治疗。陈勇认真阅片、分析伤情后,提出针对患儿右胫骨骨折、移位,可先试行保守治疗,经手法复位后达到了良好的骨折对线、对位,并给予石膏外固定,避免了手术。但小旦增骨折后行动不便、情绪紧张,陈勇就亲自定期上门到小旦增家中为其调整石膏、指导功能锻炼、安抚患儿情绪。三个月后,小旦增胫骨骨折顺利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活泼好动的小旦增又恢复了往日的正常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看着陈勇每次都不顾高原反应、不辞辛苦、气喘吁吁的登门巡诊,小旦增的爸爸激动地说:“感谢恩人共产党,给我们派来了陈医生这样的好大夫!”

索县加勤乡威巴村61岁牧民塔旦大爷,一年前外伤致右髌骨骨折、于拉萨手术治疗。现骨折虽已愈合,但由于内固定物松动导致膝关节疼痛、活动困难,陈勇建议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以消除疼痛、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如果做手术,那意味着塔旦大爷不仅需要长途跋涉去拉萨,还要支付一笔额外的旅途费用和医疗费用;如果在索县做手术,骨折内固定物已经松动移位、位置隐匿,在没有术中透视设备的情况下能否顺利取出……正在塔旦大爷和家属犹豫不决的时候,陈勇用专业和耐心打消了他们的疑虑。术中,陈勇小心操作、耐心探查,在不造成正常组织结构副损伤的前提下,找到了隐匿于膝关节深处、松动且已移位的内固定物并将其顺利取出。此时初上高原的陈勇早已是汗流浃背、疲惫的脸上泛着微笑:“还是有点儿小瞧了这高原,手术很顺利,可身体还真稍微有点儿吃不消啊!”
艰苦不怕吃苦 践行医者初心
陈勇提出在援藏医疗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对索县人民医院的同志的技术帮扶,因为只有做好传帮带才能达到此次援藏工作的真正目的,让他们带来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在高原开花结果。针对索县人民医院暂无骨外科专科及骨外科专科医生的现状,他提出加强对全科医生进行骨外科领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础技术操作方面的普及培训。对于有志于骨外科专业的当地医生,积极协助当地医院进行重点培训、培养,为不远的将来建立起索县当地医院自己的骨外科专科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索县面积5600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人,大部分分散在其下辖的2镇8乡,包括:亚拉镇、荣布镇、热瓦乡、若达乡、嘎美乡、加勤乡、西昌乡、嘎木乡、江达乡、赤多乡。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机构分布不均,当地人民群众看病、治病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得不到充足有效的满足。针对这种情况,陈勇在援藏医疗团队的统一指挥和安排下深入索县的各个乡镇、学校、养老院,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和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定期开展巡诊、义诊工作,为索县广大人民群众送医、送药、看病、治病,帮助提高索县下辖乡村医疗卫生单位的骨科诊疗水平,把党的民族政策和“团结、互助、友爱、平等”的真情送到索县藏区老百姓心里。

嘎木乡位于索县东南角,距陈勇所在援藏工作队驻地近300公里,是全县最为偏远的一个乡。嘎木乡深居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虽然一年前修通了机动车道,但道路极其崎岖艰险,塌方、落石、泥石流屡有发生,以往援藏医疗队从未能进入过嘎木乡巡诊。
当索县当地领导和援藏工作队领导征求陈勇等援藏医疗队员意见、嘎木乡交通过于危险是否还要去巡诊时,陈勇说:“我们来援藏是为当地群众服务的,越是艰苦危险的地方就越是需要我们的地方!嘎木乡我们要去!”经过6个小时险象丛生的长途跋涉,陈勇所属援藏医疗队来到了偏僻的嘎木乡,顾不上吃饭就开始了巡诊、义诊活动。长期缺医少药的当地群众奔走相告、纷纷赶来就诊,2天的巡诊义诊共接诊患者300多人次,受到了当地藏族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就在巡诊即将结束、陈勇准备登车返程的时候,又有几名偏远村落的村民赶来路边求诊骨科疾病,陈勇毫不犹豫下车继续为他们看病。藏族司机布热大哥再三催促:“陈医生,真的不能再看下去了,天就要黑下来了,回去的路上太危险了!”“布热大哥您稍等,就让我把这几位患者看完吧!党和组织派我来援藏,为这些亟需诊治的藏族同胞看病就是我光荣而不可推卸的使命啊!”陈勇直到处理完最后一个求诊的村民才挥手告别、登车返程。“就在这个地方,曾经有我们一位援藏的战友因车祸牺牲在了这里。”返程途中经过一处河边险滩时,布热大哥放慢车速、鸣笛致敬,“我为咱们援藏工作队开车26年了,咱们来援藏的同志个个都是好样儿的!我们藏族同胞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世世代代也不会忘记党的恩情!”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二十多年来,一批批像陈勇医生一样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援藏干部带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舍小家、顾大家,为雪域高原奉献着青春,为民族团结互信、西藏长治久安、祖国安定祥和,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奉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