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其内容包罗万象。有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也有各种养生秘籍,还有代购、广告等等。我是个不爱晒朋友圈的人,我朋友圈里发最多的确是走失人员的认领启示。
我们科负责收治生病的“三无”人员已经十几年了。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患者并非“三无”人员,比如患阿尔兹海默病而找不到家的老人,和突然发病昏迷不能有效沟通的病人。在没有朋友圈之前,想为他们找到家人靠的是运气,因为患者不能提供任何有效身份信息,而朋友圈的出现,则为我们顺利找到家属,家属尽快找到亲人提供了便利。
前些日子,科里又收治了这样一位连自己名字都记不清的老人。老人衣着家居却很干净,上身穿着玫红色冲锋衣,搭了个绿色的针织毛裤,看着我们略显着拘谨与陌生,却又时刻保持着警惕。老人左眉骨处有些血性渗出,清创包扎、化验检查,配合着温暖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谨慎而细致的治疗,并确定老人并无大碍后,老人在我们的“三无”病房住下。
陌生的环境依旧让老人很不安,他一遍一遍的来到我们的工作区,重复着他所认为的有用信息,我们又一遍一遍的将他送回至他的床位,安抚着老人焦急的情绪。与此同时,当班护士小王编辑好信息,将老人走失的消息发布在了朋友圈,其它的同事见到后又迅速转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情绪越来越焦躁,叫嚷着要自己回家,可依照老人目前的状态,离开医院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得已我们只能求助一位护工大姐领着老人在医院周围转一转。午休时,好消息传来,老人的孙女找到了。原来,老人的孙女发现老人走失后,也发了一个寻人启事在朋友圈,被我们医院的一位医生看到。下午,老人的家人们便赶到了。老人看到家人,孩子般委屈的哭了。家属见到老人,也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如今,发这样的朋友圈已经成了我们的职业习惯。我们还有好多类似的习惯,比如说,冬日里大街上遇到拾荒的老人,我会忍不住猜想这位老人晚上会不会挨冻,会不会到我们科治疗。夏日里遇到路边长椅上蓬头历齿的老汉,我会忍不住想家里有套干净衣物,也许他能穿上。希望小伙伴们都能给家里老人携带有效身份信息,如遇突发状况,给我们留一条沟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