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医院动态

医院动态

【帮扶医生手记】初到青海

发布时间:2016-08-10 浏览量:

    2016年,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三名临床技术骨干告别了家人和熟悉的岗位,远赴两千多公里开外的青海,开始了为时三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他们扎根青海,奉献智慧与心血;他们依托背后医院强大的支援力量,提供技术保障;他们奔赴到青海人民的身边,为其托起健康之梦。

    初到青海

    清晨5点,一岁半的女儿嘟嘟着小嘴还沉浸在梦乡里,鬓角染霜的父母已经将热气腾腾的早饭端上桌子,妻子已经帮我收拾好行囊,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远赴青海三个月,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的重担都要压在她那么纤细瘦弱的肩膀。吻别了熟睡中的女儿,替妻子拢了拢耳边的长发,在父母一声声叮咛中,离开我熟悉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肩负着帮扶这样神圣的历史使命,来到这个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这个陌生的环境。

    青海印象

    青海在我的印象中是大西北的荒凉之地,到达之后让我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短短的一周时间过去了,我已经完全融入到了这个集体,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工作。

    海东市平安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的东30公里,距离西宁机场8公里,区内共有常住人口12万。平安的由来还要追溯到汉朝,汉朝在西宁设州,而在平安设驿站,自古便称为平安驿。如今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平安地区所辖范围土地中“硒”含量十分丰富,已经被定名为“高原硒都”,平安人都在为这个而高兴。

    平安区内有两家医院,我们所帮扶的医院是平安区中医医院。这所医院地处平安区中心位置,G109国道从门前穿过,对面就是平安区的火车站,名曰“平安驿”。这所中医院整体建筑为三个主楼,建筑面积为20053平方米,床位268张,年入院病人7148人,年收入总量4283万。骨科病房床位31张,年收入1700万,骨科年门诊量3168人,年住院患者657人。大部分为创伤患者,部分为骨病。目前能开展的手术集中在四肢的创伤、骨折上,关节类和脊柱类的手术自己无法承担,还需要外请专家来做。

    第一例椎体成形术(PKP)

    我进入病房以后,和科内医生以及护士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病房内收治了一例66岁脊柱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病人,以往这种患者要么卧床三个月,但出现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卧床并发症的几率要大大增加;要么采用传统的切开手术,而传统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期长,主观感觉痛苦。而我所在的骨科医院早已在十多年前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椎体成形术,即采用微创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痛苦低,术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以离床活动,我决定将这项技术引入到平安中医院,造福于更多的患者,解决他们的痛苦。
 


    既往平安中医院骨科病房曾经开展过一例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是外请西宁的专家亲自操作,中医院的骨科医生并没有参与。针对于这例病人,在我确定了适合做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这样的微创手术后,与患者及家属做好了沟通,向骨科的医生详细传授了这项手术操作的技能和注意事项。


    7月1日,在我的示范和指导下,骨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进行这项手术的操作。术后患者自觉疼痛即刻缓解,第二天患者在家属的欢呼声中下地行走,第三天患者和家属带着对医生和护士的感激之情办理了出院手续。这也是平安区中医院本家骨科医生操作的第一例椎体成形术。这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椎体成形术这项微创手术技术已经完全落户于平安区中医医院,并将不断造福于平安地区的人民。

    来到这里一周的时间,感觉到这里的人民和医生对先进医疗技术的渴望,我将不遗余力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李志君 骨三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