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李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月记

总结李铁老师治疗小儿感冒经验

一、感冒病因,责于正虚
小儿本身脏腑薄,藩篱疏,当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失司,则易感邪发病。如今父母、老人对小儿娇宠备至,使其纳食过饱、衣着不当,感冒频发。
小儿脾常不足,纳食过饱极易损伤脾胃,失于运化,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卫气不足;肺常不足,小儿本身肌肤嫩,穿衣过多、热气不散,蒸迫毛孔,导致小儿汗出溱溱,气随津脱,肺卫之气暗耗,更易感触。对于时行感冒,疫毒的强弱也是小儿发病的重要因素。
二、望诊为先,无热即寒
儿科临证问、闻、切诊易受干扰,应用受到限制,故望诊是儿科诊疗辨证的首要环节。感冒望诊以望面部神色、审苗窍最为重要,是判断病情轻重、辨别病邪性质的主要依据。
望面部神色,患儿眼光有神、哭而有泪、吮乳口紧,气色微黄不浓浊等,病情较轻;眼光无神、哭而无泪、无力吮乳,气色萎黄浓浊者,病情重。面色红者属风热,色白者属风寒或肺气亏虚,面色青或五色互见片刻即逝则多为惊热之象。
审苗窍主要是观察患儿咽喉、喉核、舌质舌苔、目睛、眼睑、鼻腔的情况。咽喉是小儿外感疾病必察部位。咽喉黏膜色鲜红主肺胃蕴热,色深红为热盛毒结咽喉,色淡白多属风寒或素体阳虚;喉核红肿色鲜为风热犯肺郁咽,色深红有黄白点是热毒蕴结酿血成脓,色紫暗或脉络怒张者为久病入络,乳蛾不易治且易复发。
三、辨清寒热,温凉并用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感触六淫邪气,风寒证易从热化,且小儿感冒常见于气候骤变之际,如春季乍暖还寒,先受温邪,继被寒遏,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临床上寒热夹杂证较单纯风寒、风热感冒更为常见。
因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又恐助热化火,故临证时应在辨清寒热侧重基础上,温凉并用。对于咽喉红肿痛者,即使有寒象,如出现舌苔薄白,也要考虑热证为主,治疗以辛凉解表、解毒利咽,佐辛温以疏散表邪。应辛温辛凉并用,不可过用大苦大寒之品。
因寒凉易凝滞气血,阻遏气机,使表邪闭郁,不得宣散,以致高热不退; 或外邪不解,而脾阳已伤,泄泻不止,乃至感冒后期,痰湿内阻,咳嗽迁延。临证常用紫苏叶、荆芥、白芷、紫菀、金银花、菊花、一枝黄花、桑叶、薄荷、柴胡、佩兰等辛凉辛温花叶轻扬之品并用以轻宣肺卫,使得微微汗出而病愈。
四、助运脾胃,因时制宜
感冒小儿常常伴有脾胃失健而出现纳食减少、泛恶恶食、脘痞腹胀等症状,因此,运脾法在小儿感冒诊治过程中应贯穿始终,包括感冒时的运脾解表及预防和后期调理。
主要包括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阳运脾法,其中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法在小儿感冒辨证施治中多有体现。
如夏令时节,感冒多为暑湿,症见发热无汗、身重困倦、胸闷纳呆、脘痞腹胀、舌苔厚腻等,脾喜燥而恶湿,湿性黏滞,阻碍中州则脾气困遏,运化无权,治疗宜取芳香化湿之品以醒脾运脾,因时制宜。常用苍术、佩兰、藿香、香薷、荷叶、厚朴花、白豆蔻、扁豆花、六一散等。
五、痰滞惊夹,随证治之
小儿感冒常累及肝、脾等脏。感冒初起,肺失清肃,气机不利,加之小儿肺常不足,则津液凝聚为痰,以致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呼吸不利而形成感冒夹痰,表现为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
偏风寒者,在辛温解表基础上加用麻黄、苦杏仁、白前、陈皮等宣肺化痰;偏风热者,在辛凉解表基础上加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前胡等清肺化痰。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感受外邪后,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调,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感冒夹滞,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
治疗上如单治其表,里邪不解郁闭于内,虽可使热退,但常常热退后复升;单纯消食导滞则又恐表邪不解,反而内陷入里。故需表里双解,使内外邪滞俱除。应在解表基础上加用焦山楂、鸡内金、槟榔、枳实、焦神曲、炒谷芽、炒麦芽等以消食运脾。
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壮,加之肝常有余,若风邪入里化热,火热熏灼,则易出现热扰神明,引动肝风,发生抽搐而形成感冒夹惊,表现为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甚至惊厥抽搐。
治疗时在解表清热基础上,加用羚羊角、琥珀、钩藤、蝉蜕、僵蚕等安神镇惊之品。对于有喉核红肿,甚至发展为烂乳蛾,高热不退者,应尽早加用皂角刺、大黄、蒲公英、败酱草、冬瓜子等解毒排脓之品,以釜底抽薪。
六、消风化痰,顾护肺卫
感冒后咳嗽是小儿感冒后期常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干咳、咽痒,咯少量黏痰,咳嗽往往迁延不愈。其病机特点主要是素有伏风,外风未消,郁遏卫表,痰湿内阻或正虚邪恋,导致病情缠绵。
多因禀赋异质或过用苦寒、清热解毒方药及滥用抗生素,导致脾阳损伤,寒湿困阻,风痰留恋清道,肺失宣降。治以消风止痉、化痰宣肺,同时应注意顾护肺卫。
咳嗽明显者,以消风止痉、化痰宣肺为主,常以桑杏汤或杏苏散为基础方加减。咳嗽不显者,以补益肺脾为主,佐以消风化痰,常以金屏散 (黄芪、防风、麸炒白术、桂枝、白芍) 为基础方,加用僵蚕、蝉蜕、桑白皮、款冬花、桔梗、瓜蒌皮等以消风化痰。




签名: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