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思想

李铁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月记

总结李铁老师应用经方治疗 内伤发热心得
内伤发热临床一般以低热多见,有时亦可见高热,或患者自觉发热或
五心烦热而体温未见明显升高。分壮热、潮热、微热三个类别论述。
一、状 热
壮热是指患者热势壮盛,扪之灼手,或伴恶热烦渴的症状。是风寒之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正盛邪实,里热亢盛,蒸达于外的表现,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壮热的发生机理是寒邪传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无形邪热未与宿食或者大便相搏结,或邪从热化或温邪传入气分形成的实热证。如《伤寒论》176 条: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举脉略证,论阳明病邪热炽盛、表里俱热的证治。脉浮滑者,浮主热盛于外,滑主热壅于里,其证属阳明气分大热弥漫,邪热充斥表里内外。“气之有余便是火”,“邪火始所伤阴”,而白虎汤四大主症 (壮热、烦渴、大汗出、脉洪大) 皆是火旺的证候。
因此,李师认为壮热的病机当是邪气郁于阳明气分,阳明经气表里俱盛,气盛则见壮热。根据无形邪热传入阳明的情况,治当清热泻火、除烦生津,临床常用白虎汤清阳明邪热,热去病自安。
二、潮热
潮热是指发热如潮汐般定作有时,或按时而热势增甚,其发作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1、日晡潮热
是指发热在晡时升高尤如潮水之有定时。它不仅限于阳明腑实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又分别见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以及风湿痹阻证。
日晡潮热的发生无非是有形和无形两类,无形之邪有风、热、燥,有形之邪则为湿、痰、瘀血、宿食,故阴阳合邪是形成日晡潮热的基础条件。日晡潮热的病机应是体内阳热过盛,加之日晡阳明经旺,助阳气向外透发,而此时遇到有形之实邪缠绵阻滞,正邪交争剧烈,阳热闭郁于内而难以发越所致。
日晡潮热的治疗临床当识病机辨兼证,若潮热兼见大便不通、腹痛拒按、谵语等阳明腑实证,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若潮热见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则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对于身疼、发热,日晡所剧之风湿痹阻证,李师善用麻杏苡甘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2、骨蒸潮热
是形容患者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是因人体内阴阳平衡
失调,阴液不足所导致的午后或夜间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面部潮红、五心烦热等症状的一种热证,多是阴虚阳亢所致。
骨蒸潮热的发生机理为当人体阴液亏虚时,阴阳不相匹配而出现的相对失衡的状态,体内阳气相对偏盛,阳盛则显热象。但此时的阳气并非真正亢盛,故其热多是自觉发热,面部潮红,五心烦热,而体温则无明显升高。之所以在午后或夜间定时而发,是与阴阳的消长有关。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当行于里,而阴在午后或夜间,当长而出阳分,若阴虚不能长阳,出则里阴尤虚无以配入里之阳,盛阳无配则外浮,故里阳相对亢盛而显热象,且热由里向外而透发。由于阴液极度亏虚,阳气只是相对亢盛,热欲向外透发而力不足,阴欲限制阳气而虚更甚,故而阳热透发涩滞难越,郁郁不畅,而出现蒸蒸发热。
明代医家王肯堂创清骨散治疗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王肯堂认为,肾藏精而主骨,精属阴,阴虚则精不足,阴虚生内热,故可见骨蒸潮热。清代张秉成《成方便读》言:“夫骨蒸一证,肌肤按之不热,自觉骨内热势蒸蒸而出,每夜五心烦热,皆由水亏火炽,邪热伏于阴血之中而致。”治疗上主张清虚热,退骨蒸。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痨瘵门》曰:“骨蒸潮热,微有不同,骨蒸则无时而不热,潮热则如潮信之来,必有定期热者。”孙文胤创调荣清热饮治骨蒸屡验。
3、湿温潮热
是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退后热不净。患者虽自觉热甚,但初按肌肤多不甚热,扪之稍久即觉灼手,此属湿温,为湿郁热蒸之象,是湿温病特有的一种热型。
湿温病午后身热的机理是湿遏热伏,气机不宣。湿阻卫气,不得宣泄而发热,但热处湿中,湿邪缠绵难愈,胶着难祛,热为湿遏,故身热不扬;午后外界阳气较盛,“日中阳气隆”之时可助热外透,而午后机体阳气渐衰,抗病能力减弱,湿邪更易阻遏气机,故午后热甚; 而后随着外界阳气由盛转衰,阴气由衰而渐盛,热又渐被湿遏而不得发越,体温随之渐降,故退后热不净。因此,湿温发热的病机当是阳气被湿邪所阻遏,遏久则生热,湿热互结以致热难透达,湿郁热蒸于内所致。
清代吴鞠通 《温病条辨》中首创三仁汤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出现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的证候。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分入三焦,宣发肺气,以开水源,燥湿化浊以复脾运,淡渗利湿以疏水道,使气机宣畅,湿去热清。
三、微 热
1、气虚发热
因过度劳累,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而引起发热伴头晕乏力、气短懒言等。
气虚发热的发生机理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烦劳则张”,指出过度劳累可致气不内敛而外张。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而脏腑得不到元气的滋养、鼓动和控制,就会发生升降出入异常即气机紊乱,导致虚阳外越,气不内敛而发热。
此阴火指郁遏之相火,火与元气不两立,壮火食气,元气耗损则阴火亢而为害则热从中起,且元气愈亏,发热愈甚。
气虚发热的病机应为脾胃气虚,上焦与中焦气机阻滞,阳气内郁而化热。根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 “劳者温之”的理论,李东垣立 “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
2、阴虚发热
是由于体内阴液(精、血、津液) 亏虚,水不制火所致的发热。阴虚发热的发生机制是阴精亏虚,阳热偏盛,阴不敛阳,阳亢致热。阴虚而生内热,故见低热。人体阳气昼行于阳,而夜行于阴,由于夜间阳入于阴,体内阳气必然更盛,此类患者本就阴虚不能制阳,故阳相对有余,因而每于夜间低热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盗汗是因入睡后人体阳入于阴,体内有余之阳气蒸动不足之阴液,汗乃自出。阴经虚热从手心的两侧劳宫穴、足心的两侧涌泉穴、心胸部的膻中穴等五个部位发散,故见五心烦热。
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腰膝失养则酸软。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耳为肾窍,肾虚不充于清窍,故眩晕耳鸣。阴液不足,肌肤失于濡养见形体消瘦。虚火上炎,两颧充血见红赤。心藏神,心阴虚而虚热内扰,故少寐; 肝藏魂,肝阴虚则虚热内扰致魂不守舍,故多梦。阴不足而血液黏稠,故见舌红; 阴液不能正常蒸化上乘于口以生舌苔,故见苔少。阴虚而血脉不充,则脉细; 虚热鼓动血行加速,故见脉数之象。 由于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热邪郁闭机体不能透发,故而出现一系列阴虚的症状。因此,阴虚发热之因亦是气郁生热,阴虚则燥涩,气行不畅而郁滞化热。
阴虚发热大体上当以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为法,即所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若热久不退者,适当佐以舒畅气机。治疗上根据脏腑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肺阴虚者,方用沙参麦冬汤等养阴润肺; 肝阴虚者,方用补肝汤等滋养肝阴; 肾阴虚者,方用六味地黄汤等滋补肾阴。
3、气郁发热
凡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久郁化火而致的发热皆属于气郁发热的范畴。气郁发热的机理是肝失条达,气机壅滞不通,郁而化热。
气郁发热的病机当有两方面解释: 一则是因气机阻滞不通,气相对有余,久郁而化热,即“气有余便是火”; 一则是因气弱推动无力,气不得以升降舒展而发热,即 “弱者气着则病”。
李师认为无论是气机阻滞不通还是气弱推动无力,发热的产生皆是由于阳气受阻,运行不畅,郁结于内。从病机的角度辨证施治,气郁发热临床当疏肝解郁、滋阴清热,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化裁。





签名:汪莉